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:企业花大价钱做了深圳网站设计,首页看着挺高级,结果点进产品页——配色从莫兰迪秒变荧光色,字体一会儿是宋体一会儿是圆体,甚至LOGO的位置都忽左忽右。更有甚至被用户吐槽说官网像“拼夕夕凑的”,本来想通过网站提升品牌形象的,结果变成了品牌车祸现场!
问题出在哪儿?说白了,就是缺了本“视觉说明书”——品牌VI手册。尤其是深圳这种企业扎堆、竞争激烈的地方,深圳网站制作再炫酷,而视觉风格乱成一锅粥,用户就是记不住你,这下好了,信任感直接打对折。那怎么用VI手册把视觉风格“拧成一股绳”?我结合沙漠风服务过的3000+深圳企业案例,总结了三个关键招。
第一招:先把品牌“基因”扒个底朝天
很多企业做VI手册,通常是上来就盯着色卡、字体选,结果就是越做越拧巴了。其实第一步得先搞清楚:你的品牌到底“长什么样”?
就拿去年我们帮深圳一家新能源科技公司做VI升级的例子来说。老板说他们想传达“科技感+可靠”,但之前官网用了冷到发紫的蓝色,用户反馈“看着像卖农药的”。我们翻了企业历史资料——创始人是清华材料学博士,实验室早期用的是“科技银”和“暖灰”做实验记录;用户调研里,70%的客户提到“信任”时,会联想到“金属质感”和“稳定感”。最后我们把主色定为“科技银+深空灰”,辅助色用“活力橙”(对应新能源的应用场景),一下就把“专业但不冰冷”的调性立住了。
要知道,VI不是设计师的“自嗨”,而是从品牌基因里“长”出来。颜色最好是要对应企业属性(比如科技公司用蓝/银,文创公司用橙/黄),字体呢要匹配用户年龄层(年轻人爱无衬线,中老年用宋体更亲切),图形要能“讲故事”(比如制造业用齿轮元素,教育机构用书本/树苗)。
第二招:把“模糊感觉”变成“数字标准”
我们之前就遇到过很离谱的案例:某深圳教育机构官网,首页标题用18号粗体,内页突然变成14号细体;LOGO在大屏上是1:1比例,手机端缩成指甲盖大小,用户根本认不出。
VI手册的核心是“标准化”。颜色要标清楚Pantone色号(比如潘通287C)、RGB值(47,84,235)、CMYK值(85,60,0,0),别只说“蓝色”;字体要写明“思源黑体Medium,字重650”,连行高、字间距都要规定(比如正文行高1.6倍,标题字间距-0.05em);LOGO要标注最小尺寸(手机端不小于48px)、禁用场景(不能旋转、不能加阴影)。
我们给客户做的VI手册里,甚至会附“避坑指南”:比如某餐饮品牌的VI主色是“番茄红”,手册里直接写“禁止与亮黄色搭配(会显廉价)”“印刷时需用铜版纸(哑膜会发暗)”。这些细节,能省掉90%的“视觉翻车”。
第三招:让VI从“手册”变成“习惯”
我见过太多企业,VI手册锁在抽屉里落灰,然后设计师做图全凭感觉。深圳网站建设团队流动性大,新来的设计师可能连品牌色号都不知道,更别说执行了。
怎么办?关键是“把VI变成工作流程的一部分”。比如沙漠风给客户做项目时,会同步交付“VI自查清单”:设计前先核对色号、字体;出图后检查LOGO比例;上线前用“色盲模式”测试(避免红绿色盲用户看不清)。更有意思的是,我们会教客户内部团队——市场部做海报、运营部发朋友圈,都得先过“VI三问”:“颜色对吗?”“字体乱吗?”“LOGO清楚吗?”
上次有个深圳母婴品牌客户,市场部做活动海报时,为了“更活泼”擅自改了主色,结果用户留言:“你们官网是蓝的,海报是粉的,到底是不是同一家?”后来我们给他们做了套“VI快速查询工具”——把色号、字体做成在线文档,设计时直接复制粘贴,从此再也没出现过风格跑偏的问题。
说到底,品牌VI不是束缚,而是帮用户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“刻进DNA”的记忆点。深圳网站建设再花哨,视觉风格乱了,用户转头就忘;但如果从LOGO到按钮、从网页到海报都“长”成一个样,用户刷10次都能一眼认出你——“哦,这就是那个靠谱的XX公司!”
所以说做深圳网站建设,记得先翻翻你的VI手册。毕竟,用户记住的不是某个页面,而是你从头到尾“一以贯之”的样子。